理论园地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理论园地 >> 正文

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(摘要)
2016-05-31 15:56  

4.办学资源支撑度

  教育经费校园设施极大改善,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

 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“井喷式”增长,高校“硬件”建设面貌焕然一新。2013年与2003年相比,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3.6倍。其中,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加了近5倍;从2010年到2014年,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.15%,教学、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%,生均拨款水平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。各类高校“硬件”建设投入呈现“井喷式”增长,从办学条件到校园环境,从教学资源到科研设施,高校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,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,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,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。

  中国高校师资队伍持续壮大,层次结构不断优化,青年教师发展潜力巨大。1999年到2014年,全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从106.5万人增加到233.6万人(位居世界第一),其中专任教师从42.6万人增加到153.5万人(净增110.9万)。专任教师中50%具有硕博士学位,青年教师(45岁以下)超过70%,全国整体教师队伍发展潜力大、后劲足。

  全国高校生均经费仍然不足,生师比居高不下,大师级领军人才比较匮乏。不同类型高校生均拨款存在差距,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达到国家标准(12000元/生)。高校普遍存在教学经费不足,实验、实践教学设施相对紧缺,并且从高校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总经费比例来看,近两年高校教育经费比例略有下降。全国高校生师比偏高,初中级职称教师约占80%比例,高校中大师级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比较匮乏。

  5.学生及用户满意度

  全面关心关怀学生成长成才,学生及用户满意度持续提升

  学生对学校满意度“硬件”超过“软件”、师资素质超过教学质量。各类高校通过加大人员、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和制度保障,学校教学和生活环境整体提升幅度较大,学生对在校学习、生活体验的满意度逐步提高。总体上看,学生对学校“硬件”的满意度超过对“软件”的满意度,对师资队伍的满意度超过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。

  高校注重“以学生发展为本”,全面关心关怀学生的成长成才。高校努力关心关怀学生和强化学生就业工作,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总体上比较满意,但不同类型院校存在不平衡现象。在“985高校”和“211高校”,学生对于教师学术水平的认可度明显高于教学水平的认可度;而单纯从教学质量的认可度而言,“211高校”和“985高校”反而不如一般院校。

 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,学生创新创业总体比例较小。不同高校就业率不平衡,“985高校”“211高校”在毕业生就业率方面优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。学生创新创业比例较小,综合素质培养仍需进一步加强,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。

 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基本认可,不同类型高校存在较大差别。业界对毕业生知识、能力和素质比较认可,但高校教学与社会实际也在不同程度存在脱节,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。需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提升创业实践能力,重视发挥用人单位的评价结果对高校专业调整、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的作用。

  6.放眼全球看质量

  与国际质量保障主流比肩而行,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之路

  中国要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,亟待以开放促改革、提质量。前30年,中国能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,得益于改革开放;后30年,中国要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,制胜法宝仍然是改革开放。以开放促改革、提质量,是做大做强高等教育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必然路径,必须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,扎扎实实把提高质量举措落到实处。

  注重质量是高等教育时代命题,谁轻视质量谁将被淘汰出局。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向全球昭告,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,谁轻视质量谁就将被淘汰出局。“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,形成多种评价模式,同时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。”这是时代命题,也是历史使命。

  国际三大新理念指引方向,与世界比肩迫切需要“三重”转变。“以学生为中心”“成果导向教育”和“培育质量文化”,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竭力推行的三大先进理念。中国走高等教育强国之路,质量保障迫切需要实现关注重心由“教师”到“学生”、评价重点由“投入”到“产出”、建设重任由“方法技术”到“质量文化”的“三重”转变,并切实加以落实、落地和落细。

  国际两大新举措“外推内引”,中国标准中国模式渐领风骚。国际组织推行“国际实质等效”质量标准和“高校优秀实践”示范引领,内外结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。中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,需要有国际“尺度”参照,但不是被动接受国际评估。中国特色的“五个度”质量标准和中国大学的“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实践模式”得到国际上高度认可,要从战略上大力宣传推广,尽快掌握国际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规则的话语权,在国际竞争中尽快实现从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。

  国际两大新方法开创监测评估新时代,中国首创“数据平台”广受瞩目。周期性评估和基于大数据常态监测的有机结合,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一种全新模式和潮流。中国建立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“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数据平台”,并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向社会公开发布各类质量报告,这在国际上是一个创举,得到国内外各方的高度评价。

  中国质量需要充分自信与冷静自省,以开放和创新加快强国建设步伐。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,必须增强高等教育质量的充分自信和冷静自省,并把提高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;必须以开放促改革、提质量,用“国际实质等效”标准助推中国质量提升;必须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,真正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,实现“跨越发展”和“弯道超车”。

 

上一页 [1 2 3]
关闭窗口

Copyright  ©  山东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  邮编:264005  电话:(0535)6709581